捞渔河湿地公园、云南民族村、国际养老养生示范基地……经过“十二五”的开发建设,度假区环境更优美、交通更畅达、居住更舒适、服务更优质,成为了中外游客体验“民族风情之旅”和“健康时尚之旅”的首选之地,成为了广大市民亲近滇池、享受生活的必达之地。
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商务会展、国际旅游、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
“十三五”期间,度假区将以加快“引项目、促增长”的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引领消费需求和产业升级创新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化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创新构建以旅游度假、高原体训、休闲娱乐、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养老养生、商务会展为主的“大旅游”、“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0年,度假区成为千亿元园区,其中旅游总收入达到20.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接待旅游人次达到1160万人次。
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同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态创新的必然趋势。
作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度假区是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唯一位于内陆省份的旅游度假区,也是昆明市甚至云南省旅游业的重要平台及窗口。
在此条件下,度假区要实现全区产业突破性发展,就要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主线,以“旅游业”为核心和关键,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特别是站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高度,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度假区抓住实施“3015行动计划”、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建设的有利时机,牢牢抓住“旅游”这一主题,对旅游资源再梳理、分析、整合,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和产业集聚效力。
目前,度假区以旅游业为核心,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总部经济等多种关联产业齐头并进的新兴格局,并正积极推进观光旅游、养老服务、康体休闲、高原体训的融合发展之路。
以养生养老服务为例,近年来,度假区将旅游与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养生康复等结合起来,发展“异地旅游养老”,推出一批集健康、疗养、娱乐、旅游一体化的康疗旅游产品。“游”、“养”结合,让度假区旅游资源、设施得到最大利用,使得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今年,度假区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的重要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商,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推进中国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开发培星东岸二期养老养生项目。“十三五”时期,度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打造养老养生产业新业态和新品牌。
除了是全国唯一位于内陆省份的国家级度假区,度假区也是国家级的高原体训基地。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高原康体休闲、完善的体育设施等资源,为度假区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而度假区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的特点,也与体育旅游的核心特征不谋而合。
依托多年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势,度假区将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结合起来,使高原体育产品向特色体育旅游转型,成为度假区主导的旅游度假产品之一。同时,提高体育设施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并以体育赛事、强化训练、优势项目、体育俱乐部等为重点,打造昆明高原体育旅游新平台。
随着各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场馆开放,海埂体训基地和红塔体育中心已不再是专业运动队的专属,基地内的球类馆、足球场、网球场已成为许多市民、游客周末体育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人来踢足球、打篮球、游泳、健身、滑冰……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度假区坚持把旅游产业升级作为产业强区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的融合发展之路。
文化创意产业独具特色
度假区作为唯一位于内陆省的旅游度假区,按照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结合云南省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及昆明市文化昆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把文化产业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度假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中小型文化产业单位不断增加。至2015年底,度假区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80多家,涉及民族旅游景区、会展文化、影视文化、歌舞娱乐场所、印刷等领域。